科彰木皮建材

 

 

 

 

 

 

 

 

 

 

 

 

 

 

 

 

分頁: 1/4 第一頁 1 2 3 4 下頁 最後頁 [ 顯示模式: 摘要 | 清單 ]

綠建築的意義

[不指定 2023/02/07 10:12 | by henry ]
綠建築最一開始,可以從1960年代美國建築師保羅‧索萊里提出的生態建築新理念開始說起,而後到1969年英‧馬哈所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誌生態建築學的誕生,1970年代,因石油危機使太陽能、地熱、風能等節能技術產生,使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先導,1980年代以在德、英、法等已開發國家廣泛應用,直到1999年台灣才推出綠色建築標準,還有許多認證制度產生,美:LEED、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Green Globes、Build it Green。英:BREEAM。台:EEWH-綠建築標章等。

綠色建築同於綠色建材提倡的是地球環保永續的建築設計理念,但這樣的理念可能太過於抽象,所以我國政府有一系列的評估方式來宣導、推廣並落實綠建築的評定。

綠建築可以說是在其生命週期中進行選址、設計、建設、維護以及拆除等做到環境友善(註:商品、服務、法律等對環境危害較少而稱之)及資源有效利用的一種建築。這也意味著在設計、團隊、工程、客戶之間需要緊密參與,才能在人為建築和自然環境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同時需要具備實用性、耐用度和經濟效益,類似於自然建築工法(註:就地取材),但更為廣泛運用到綠色建材以及永續的概念。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木皮 木皮板 塗裝木皮板 實木皮 綠建材 實木 實木貼皮 裝潢板材 批批板 PP板 綠建築案例 綠建材木板 實木皮板 天然木皮

綠建築案例精選案例

[不指定 2016/10/05 11:37 | by henry ]
14大未來派綠色建築
作者:By 中華網論壇

14大未來派綠色建築:日本摩天巨塔可住百萬人
如今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連建築都越來越體現環保和可持續特點。許多著名建築師設計出了眾多奇特的綠色建築,這些建築設計方案代表了未來建築風格,滿足了生態友好型的要求。以下就是14個著名的未來派綠色建築設計方案:
  
1. 游泳城市
游泳城市
許多科學家曾經預言過,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整個地球未來將成為一個水世界,我們人類將被迫放棄陸地,在水世界上重建家園。本圖所示的這個“游泳城市”似乎就是這樣一種思想的體現。這個“游泳城市”未來建築設計方案是由安德拉斯-吉奧菲所創作,並在首屆“海洋替代設計大賽”中一舉奪魁。儘管在海洋上打造“游泳城市”可能要耗費鉅額資金,但是它卻是未來基於海洋的人類社會建築的一種模板。
 
2.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澤奧陸生態城市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澤奧陸生態城市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歷史文化城區每年都要接待無數的遊客。為了保護城市中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遺跡,伊斯坦布爾城市規劃者正在嘗試擴建數個新的城市中心區,澤奧陸生態城市就是擴建計劃的一部分。澤奧陸生態城市是一個集生活、工作和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社區,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城中城。根據設計方案,澤奧陸生態城市共有14座塔形建築,這些建築可以用作住宅、辦公室、賓館等。這些建築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們的綠色外墻和綠色屋頂,整體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個綠色的空間。澤奧陸生態城市設計方案由英國著名的生態建築事務所盧埃林-戴維斯-耶安格建築事務所創作。這種城中城或許並不會馬上就興建,但這是一種未來的建築設計理念,它有助於建設綠色城市、減少機動車使用率以及引入更多生態友好型建築。
 
3. 海上漂浮生態城市
海上漂浮生態城市
文森特-卡勒伯特建築事務所以充滿想像力的漂浮綠色建築設計方案而著稱。由該建築事務所所設計的“Lilypad”漂浮生態城市是為應對因氣候變化等原因造成的生態災難而設計的,用作2100年生態難民的新家園。據生態設計師文森特-卡勒伯特介紹,“Lilypad”漂浮生態城市是一種兩棲的、可自給自足的城市。城市可以容納5萬人生活于其中,城市中還有人類生活所必須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城市的底部有一個沉沒于水中的礁湖,它可以凈化雨水供“Lilypad”漂浮生態城市中的居民飲用。
 
4. 南韓首爾Gwanggyo綠色城
南韓首爾Gwanggyo綠色城
Gwanggyo綠色城是南韓首爾計劃建造的一座綠色新城。荷蘭著名的MVRDV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Gwanggyo綠色城的建設方案。據建築設計師介紹,Gwanggyo綠色城可以容納7.7萬居民,是一個可實現自給自足的綠色社區。綠色城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其中的眾多未來派建築和綠色環境。這種未來派建築都是由一個個層疊的、但稍有偏移的環形結構組成。這些環形結構有兩種用途,其一就是用作陽臺,另一個用途就是室內公共會議或聚會場所。在未來派建築中,既有辦公室,也有住宅和購物中心,其他城市生活所必須的設施也應有盡有。此外,這些建築還具有過濾空氣和降低能耗的功能。
 
5. 美國舊金山水網城市
美國舊金山水網城市
在美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中,建築師和設計師被要求想像一下2018年舊金山的模樣。美國愛華摩托斯科特建築事務所以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贏得了設計大賽的頭獎。該建築事務所所設計的水網城市以一種嶄新的視角和驚人的震撼力展現了舊金山的未來。水網城市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專門用於氫燃料汽車的地下交通隧道,這些隧道在許多地方與地面之上的道路相連。整座城市由地熱和水提供能源。
 
6. 首爾2026公社
首爾2026公社
首爾2026公社設計方案由南韓首爾Mass Studies建築事務所所創作。在首爾2026公社中,有許多外觀怪異的綠色圓塔。這些綠色圓塔看起來就好像是來自蘇斯博士的經典童話,但它們確實是南韓首爾準備建造的一種新型城市社區。根據設計方案,這些建築通過模擬植物外觀建造,同時在塔的外部種植許多蔓生植物。在綠色圓塔上,有許多六邊形窗口。這些窗戶之上都安裝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玻璃,其中光電玻璃可以為居民提供清潔能源。公社設有公共區和私密區,私密區包括一些小型的私人房間,這種房間被稱為“蜂房”。整個公社的設計方案體現了一種可持續和高效率的特點。
 
7. 綠色舊金山跨灣交通終點站
綠色舊金山跨灣交通終點站
這個項目目前仍處於技術層面,但是已經得到了舊金山“跨灣聯合權力機構”的批准。顧名思義,綠色舊金山跨灣交通終點站就是為舊金山建立一座橫跨舊金山灣的交通工程的終點車站。這個設計方案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一座高聳入雲的玻璃塔和市區內的一個大型交通中心。兩座建築都將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但是真正引人注目的則是其中的交通中心。這個交通中心包括一個面積約為5.4英畝的大型綠色公園,公眾可以自由進出這個公園。這個綠色公園將主要用於文化活動,其實它也相當於一個教育基地,當地居民可以從中學到關於可持續的概念和綠色屋頂等生態技術。兩棟建築都將擁有雨水和廢水回收系統,水資源可通過凈化程式迴圈利用。此外,風力渦輪機組和地熱系統也是兩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8. 新加坡融合城市綠色摩天大廈
新加坡融合城市綠色摩天大廈
事實上,融合城市綠色摩天大廈方案中的一部分建築已經存在於新加坡。下一階段將建造這樣一棟建築,它將是世界上最長的基於建築的綠化帶。這棟綠色摩天大廈由國際著名的生態建築大師楊經文所設計,它將是一個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許多環境友好型設計理念。這些設計將是其中居民健康的保證。
 
9. 新加坡海灘路
新加坡海灘路
新加坡以花園城市而著稱,新加坡居民都希望他們這個島國能夠永遠接近大自然。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公司“培訓與合作夥伴”所設計的這棟摩天大樓,既為城市中心增添了許多住宅和辦公室,同時也為該地區帶來了綠色的環境。空中花園、綠色陽臺和地面花園構成一個綠色的立體空間,一個巨大的天篷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個休憩的場所。
 
10. 重慶幻山商業中心區
重慶幻山商業中心區
近年來,重慶作為中國最新設立的直轄市,發展越來越快。很明顯,為了順應城市人口膨脹的趨勢,這個城市需要以一種聰明、有效的方式進行擴張。2006年,重慶大學的建築設計師們提出了一種綠色商業中心區的設計方案。根據該方案,城市的社區都將模擬該城市多山的自然地形而建,住宅建築也有相應的規劃。在山頂之上,是現代化的住宅區;而在山谷之中,則是傳統的中國住宅。開放的綠色空間將用於生態發電和水迴圈。據設計師介紹,這種能源節約型設計方案總共可以節省22%的能量消耗,而且還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11%的傳統能源。
 
11. 新加坡EDITT綠塔
新加坡EDITT綠塔
新加坡EDITT綠塔方案可能是所有綠色城市規劃中最簡單的一種。這個方案是專門為新加坡量身定做的,它將在城市中心增添一棟美麗的綠色居住建築。這棟大樓有26層,它最具特色的地方體現在光電板、沼氣發電站和自然通風系統等設計。外部的綠色墻壁覆蓋了一半的建築,它既可以起到自然遮陰和空氣過濾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迴圈利用系統可以滿足大樓55%的用水需求,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為大樓提供40%的所需能量。綠塔由國際著名的生態建築大師楊經文和東姑-漢沙共同設計。
 
12. 迪拜朱美拉花園公園大門
迪拜朱美拉花園公園大門
迪拜以無數神奇的建築而著稱,這個公園大門的設計方案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個大門由三對巨塔組成,每對巨塔在頂部以懸空花園相連在一起,形成三重大門的形狀。根據整個設計方案,該地區還將包括另外四對巨塔。這四對巨塔主要是用於住宅和商業區。朱美拉花園區的每一棟建築都將是環境友好型的建築,都能夠產生和利用可替代能源。
 
13. 日本XSeed 4000摩天巨塔
日本XSeed 4000摩天巨塔
XSeed 4000摩天巨塔由日本大成建設株式會社所設計,是一種理想化的“智慧建築”。儘管摩天巨塔聽起來相當神奇,具有夢幻色彩,但是它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設計方案。根據設計方案,巨塔高達13123英尺(約合4000米)。如果能夠建成,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將能夠容納50萬到100萬居民。這棟建築的“智慧”體現在它對內部氣候的自動控制功能。因此,它或許將在“後天啟”時代派上用場。如果暫時不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建造這樣的一棟建築估計大約需要3000億美元到9000億美元。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這棟建築能夠成為現實。
 
14. 迪拜金字塔可持續城市
迪拜金字塔可持續城市
迪拜金字塔可持續城市由迪拜的一家名為“時間鏈結”的環境設計公司所設計。這種金字塔形的獨特設計方案自然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利用清潔能源和其他一些環境友好型設計,這個城市社區幾乎可以完全實現自給自足,可以容納100萬人居住于其中。在城市社區內部,有一個360度的全方位運輸網路,可以實現水準和垂直運輸。
 

資料來源:中華網論壇
資料來源:http://greenworkshop.delta-foundation.org.tw/green_page.asp?id=393


實木 綠建材 綠建築案例 綠建材木板 木皮 木皮板 塗裝木皮板 實木皮 實木皮板 天然木皮
綠建築設計與智慧科技結合的「智慧綠建築產業」,目前不僅是全球前瞻科技的趨勢,也是政府全力推動的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之一。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了普及智慧綠建築,並啟發全民智慧綠建築創意風潮,今年度的「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已邁向第九屆。

競賽的舉辦係鼓勵智慧綠建築創意設計,並以推動落實為重點,號召既有建築空間,導入前瞻科技或永續設計之改善工程實例,希望呈現新舊建築物的智慧綠建築設計,改善優質生活空間與樣貌。 

競賽激發產學創意  「巢向未來」讓環境更永續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致詞時提到,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政府處理環境永續發展勢必要有方法擬訂,藉由智慧綠建築設計競賽,集結學界與產業端的智慧,把資通訊技術應用至建築載體,讓兩者的結合形成「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共構的綠建築EEWH系統。

台積電團隊榮獲第九屆創意競賽巢向未來組金獎,由何明錦所長(左二)頒發獎盃。

何明錦進一步指出,本次競賽的目的,一來讓大專院校的建築設計相關科系學生,結合跨領域知識發揮「創意狂想」;二來則是讓既有的建築空間載體,結合跨域技術達到改善工程實例,同時讓業界了解到產品應用,從既有環境獲得改善,讓原有建築「巢向未來」更永續。

所以競賽目的最終是要把這些單品建築規劃案,逐漸擴展到社區規模,下一步甚至應用至整個智慧城市。

「巢向未來組」從既有建築空間工程實例得使用執照且無違建的案場,導入前瞻科技技術,包含資通訊、感測技術、遠端控制、大數據、IoT等,解決生活中常其面臨的問題或困境。

並進一步滿足居住者在安全安心、健康照護、節能永續、便利舒適等方面的需求,呈現改善工程後的優質生活空間與樣貌。

以人為本的首獎設計案  台積電用可行技術展現創新能量

今年「巢向未來組」的冠軍獎盃由台積電團隊奪得,其設計案為「積智˙機智」:智能建築新趨勢,設計概念主要環繞在「設施管理」及「智慧節能」這兩項層次。

台積電公共設施部部經理鍾振武解釋,這次「積智˙機智」設計案重點環繞在「以人為本」,從服務員工為出發點再加上創新,讓各種有關智慧綠建築的創意能凝聚在一起。

所以整個智慧綠建築設計案,其出發點是針對員工、人的服務及創新這三大項概念來設計。

而許多產業界在思考創新的智慧綠建築過程,往往以為需要市場非常前瞻的技術,或是需投入高額預算才能改良建案,台積電本次競賽作品就是要打破業界迷思。

鍾振武提到,在改善的建築內部來講,台積電採用的資通訊應用,並不是使用最前瞻或是剛發明的技術,而是導入市場上可以使用、買的到且價格合理的技術。

例如物業管理系統,簡化工作介面及流程、減少人工作業時間、增加視覺化圖表管理,以利提升辦公物業營運管理效率。

此外,台積電利用現有的e-tag停車硬體設備結合自行之開發管理程式成為智慧化停車管理系統。
除提供一般的停車管理、查詢估能外,還可以檢測記載同仁在停車場內之超速、逆向等違規行為。
使用這套停車管理系統,我們內部統計每個月省下約可4,500分鐘停車時間,超速違規車輛每年由312件降至73件。

當台積電自詡為引領台灣產業的領導者,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希望走在台灣企業之前示範給大家看。

透過市面可行的技術,包含建築內部原有的Wi-Fi設施,或是市面普遍的指紋辨識技術,也能打造出台灣智慧建築鑽石級等級。
目前台積電的智能建築參觀訪客已累積到8,000位,鍾振武認為台積在鼓勵創新思維的過程,一來讓內部員工集思廣益新的Model;二來參考參考國外企業案例,例如台積電是微軟的企業客戶,就能在貿易過程參考他們的創新做法,經過內化後再跟台灣現有科技或產業相結合。

「積智˙機智」設計案  創造質/量化效益
鍾振武特別提到這次參賽的設計案,在設施管理的質化效益上,最值得產業應用技術,就是智慧綠建築的物業管理端已經能結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工具。

利用智慧型裝置介接BIM 3D視覺化技術,現場查修時可達到圖資互查的功效,以及在不同時間地點可提供多人操作的管理平台。

過去要查看建案內部設計圖時,只能靠2D且多張分散的設計圖看室內設計的管線、消防、電路。
但利用BIM工具後不僅多圖結合成一個3D模型,同時在預算預估方面也不會產生錯估的陷阱,所以是能具體落實在業務管理端的應用。

除了質化效能之外,「積智˙機智」設計案的量化效益,也是奪得本屆金獎的勝出因素。其量化效益共分為四個層次:
1.以終端能源使用者樣貌建構智能會議室:單一建物年省18,980度電,年省新台幣(下同)56,940元,年減12,109公斤碳排放量。

2.智慧化照明營運整合管理系統:單一建物年省209,015度電,年省627,045元,年減133,352公斤碳排放量。

3.智慧化空調控制系統:單一建物年省307,718度電,年減196,324公斤碳排放量。

4.跨廠區建築自動化(BA)及智慧化管控:單一建物年省982,078度電,年減626,566公斤碳排放量。

年減的碳排放量,約計等同於16座大安森林公園1年的碳吸附量。

本屆評審之一的台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劉佩玲主任提到,今年作品最大特點都是從自身周遭的日常居家、辦公室中尋找問題。

其實創新最大特色就是找問題跟找答案,所以在找問題過程,願意從身邊的住家、社區關懷作為起點來展現深度關懷,或是從棘手問題像是懸浮空汙、旱災議題,從建築體本身來思考,在操作過程就能找到深入的觀察與研究。

劉佩玲另外還提到,今年巢向未來組的競賽作品,建案都能提出數據輔助的具體績效,同時拓展到防災、鄰近社區結合的相關應用,並滲透到其他產業,這是跨產業合作的絕佳契機。

她也說明非常看好今年冠軍隊伍台積電的作品,針對跨廠區考慮到生命週期的物業管理,並結合IoT、大數據技術,整合「能源管理」與「預約使用」。

在完全不改變終端能源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建構軟體端的智能管理「智慧化判斷—設施設備開關與預約使用狀態」。

劉佩玲說從台積電的設計案,她想起過去IBM許多研究單位的系統是獨自分開,這就造成資源浪費,所以智慧建築就是要結合商業模式,持續往服務方向推進。

所以她希望金獎作品未來能做到整廠的技術輸出,包含物業管理系統及能源節省示範等,這是台灣應該深耕的技術領域。

期許「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競賽能持續展現跨領域合作案例,這也是未來台灣綠建築產業跟人才培育的重要能量。


資料來源: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25&id=454983


實木 綠建材 綠建築案例 綠建材木板 木皮 木皮板 塗裝木皮板 實木皮 實木皮板 天然木皮
人們在邁入21世紀後,除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及物質生活的提升之外,逐漸也開始重新省思並著手如何讓我們所依存的地球可以更美好,不管是永續能源的研發利用,資源回收的技術演變,乃至於生活環境的優化,在在都呈現出對地球的重視與熱愛。

其中,整合各項技術並強調與自然共生的,就少不了「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存在。

綠建築在全球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定義與內容也稍有不同。

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住宅,歐洲國家則稱為生態建築或永續建築,在美加地區則稱為綠建築。這些名稱多半是因為各地區能源、資源及環境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差異,但整體而言,綠建築的主要訴求在於減少環境負荷,並與環境共生共榮共利。

台灣的綠建築發展與評估指標

台灣在1999年起便推出自有的綠建築標章,截至2014年5月底已有超過4,500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標章或候選證書,在未來40年的生命週期中,預估每年可省電12.63億度,省水約5,833萬噸,兩者合計估算可減少CO2排放量約為73,401萬噸,相當於4.93萬公頃人造林可吸收的量。

由這些統計數據上可以發現,台灣在綠建築的推動上是相當努力且積極的。

事實上,台灣是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後,第四個實施具有科學量化指標的綠建築評估系統,也是唯一獨力發展且適用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

台灣目前採用的是EEWH性能效益評估法,2012年時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著手建立完成。

分為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等五類不同建築分類的評估手冊。

綠建築是否一定要坐擁大片綠地呢?
其實不然,綠化本身並非僅能在地面實施,透過屋頂綠化及立體植栽也可以達到一定的綠化量,模擬森林環境栽種複層植物、保存老樹或種植原生植物,同樣也會有計分上的優惠。

在推廣綠建築之際,並非要將所有老舊建築都拆毀重建,而是善用新科技與新工法,讓老舊建物得以更新其體質,進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目前積極推動綠建築的地區還是集中在北高兩地,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各項獎助方案,或是公部門的主動改善,都可以看到許多綠建築的出現。

就以2015年獲得優良智慧綠建築獎的作品來看,幾乎都是民間企業主動投入並得到好評的作品,可見台灣對於環境永續經營的注重。

區域不同  綠建築訴求也不同

台灣因為位處於熱帶與亞熱帶,因此對於綠建築的主要訴求會是在降低空調所需的能源消耗,及減輕CO2的排放量。

而在德國所發展的綠建築則提倡以整合性的觀念及方法思考,除了減少能源使用之外,還包含了與自然環境共生、建材的使用量及建材的材質等。

讓建築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生硬結構,而是能夠融入所在環境,並且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指標。

就以最著名的國會大廈為例,其能源系統之概念,是自己產電且自己產熱,所使用的是環境衝擊最低的能源。

它除了利用生質柴油做為燃料的馬達熱電廠系統外,還利用地底下的地下水層及溫水層建構出可循環利用的控溫環境。

將夏天的溫水及發電機廢熱產生的熱水儲存到地下300公尺深的溫水層,待冬天時抽取出來當熱水或暖房使用;冬天的低溫冰水則儲存到地下60公尺深的地下水層,夏天時抽出作為冷房之用。

而國會大廈最出名的玻璃圓頂造型,則利用鏡子及圓錐形柱將室外明亮的光線導入室內,形成明亮且低能耗的自然照明。

另外也在南側屋頂設置了3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建構出完整的建築節能系統,讓國會大廈的能源自給自足能力高達80%。

而美國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則建置了一個實驗基地,該基地打造成一般四口之家的住宅,主要是模擬在正常的能源使用習慣之下,是否真的能夠達到近零耗能的目標。

最後雖然達成目標但其所貲不斐,需要花費65萬多美元才能達成,相較於一般節能住家要多出16萬多美元,但它代表的是一項未來的夢想,而也有許多建築設計公司及住戶們願意一起投入其中。

日本的環境共生建築的經典案例當屬深澤環境共生住宅。

在規劃上是以「綠」、「水」、「風」等三項主要元素設計規劃整個住宅基地。

捨棄圍牆採開放式設計,讓社區居民可以自由在其中活動,而不會有所隔閡。

由於是社區式規劃,特別在中庭中留有生態池及菜園,融合了傳統生活與哲學意念,並利用透水材質讓整個基地有較佳的保水效果。

整個基地令人有綠意盎然且具備豐沛水資源之感,開放式設計也讓風可以吹拂其中,達到良好的通風及採光功效。

在綠建築的步調上,台灣走在世界的前端,台灣也有相當充足的太陽能及地熱等替代能源資源。

透過良好的綠建築,不但能夠減緩環境變化的影響,同時也可發展出低碳與綠能的生活型態,進而創造出更好的永續居住環境。


資料來源: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id=0000456874_IM095HZA6I4ECL5F3MSRB


實木 綠建材 綠建築案例 綠建材木板 木皮 木皮板 塗裝木皮板 實木皮 實木皮板 天然木皮
全台拼省電,就連工研院也不例外。
最近工研院投入綠色研發,全力打造綠色院區,在持續節能改造下,院區內屋齡13年辦公廳類建築,節能減碳幅度雙雙超過4成,每年減排107噸二氧化碳,約為九千棵樹一年所能吸收的量,用電密度(EUI)也從2010年的每平方公尺127度,降為2014年的每平方公尺72.9度,為全國辦公室建築物平均值的一半不到,獲內政部頒發鑽石級綠建築標章。

工研院綠色低碳院區計畫(Green Campus)總主持人陳式千協理表示,既有建物透過節能改造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並不容易。主要原因在於:老舊建物在設計時,或因節能概念尚未普及,或因節能技術未臻成熟,沒有考量到節能環保需求;而舊建築仍處於使用狀態,不能打掉重建,因此改造既有建物,使其符合綠建築標準,就像是「穿著西裝改西裝」,改造難度高,挑戰也大。

陳式千協理指出,工研院自2011年起推動綠色低碳院區計畫,透過增加設備效率(efficiency)與力行節能習慣(conservation)雙管齊下來達成節電目標,增加設備效率是在不改變使用習慣下,達到同樣省電效果,若能透過技術研發來增進設備效率,將可鼓勵台灣相關產業在節能技術上的研發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的綠建築標章名單,台灣共有83棟建築物獲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但多數為新建工程,其中僅17個案例為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善,而工研院團隊參與改造者,就占了兩例,分別是新竹科學園區內的科技生活館,以及工研院中興院區的10館。

中興院區10館,整體建築為地上4層,地下一層的辦公廳建築,建築型態與既有設備都較為老舊,影響能源使用效益,經評估後發現,空調(占48%)及照明(占32%)耗能最多。

因此自2011年開始,便針對10館進行四大節能改造,以有效降低建築耗能。

一、屋頂隔熱先降溫
10館屋頂多為未經塗裝的水泥鋪面,紅外光反射效果差,熱能也更容易傳導進室內,造成室內溫度上升,空調電費也跟著增加。在屋頂上塗布高日光反射隔熱塗料之後,假日無空調的室內平均溫度,較施工前下降2.5°C,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及空調需求。

二、空調汰舊效率高
為提高空調節電的綜效,節能改造團隊將老舊且效能低落的定頻冰水機,換成工研院研發、效能更高的的高效率變頻螺旋式冰水機,空調系統的總耗電馬上減少了約16.7%;而工研院的空調冰水系統最佳化控制技術、小型冷風機智慧管控系統,透過裝置在各處的溫度與濕度感測器,收集環境資料自動算出冰水機、水泵、水塔風扇與冷風機最適化的運轉模式,達到一樣冷,卻更省電的效果。

三、照明用電最佳化
照明則是另一項節能重點,導入照明用電密度(LDP)最佳化調整技術,運用工研院開發的光環境感測系統,實際量測、電腦模擬,再進行燈具更換、減少燈管數、並調整燈具擺放等方式,使辦公室用電密度大幅下降,照明最佳化調整前後的節電效果達到30%。

四、智慧管理更省電
隨著網路與感測技術的進步,物聯網市場快速崛起,10館於2012年導入工研院研發的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iBEMS),就是物聯網應用之一。運用無線通訊與ICT技術有效地監測電力、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將數據傳送到雲端進行分析,作為照明、空調最佳化運作的參考,可有效抓出耗電元兇,或在逼近契約電量時,進行必要調配,減少電費支出。根據麥肯錫公司最新的物聯網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應用在辦公室的安全與能源管理,將有700到1,500億美元的商機。

搭配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10館持續導入個人用電管理系統(iSleep)、會議室節能管理技術,更有效地管理整體建物的能源使用,讓使用者無須改變使用習慣,即可順利完成節電目標,也因此10館從2010年改造前的每年平均用電約44萬度,到2014年減少到僅約25萬度,省電達43%,每年省下電費約63萬元(以台灣每度電3.3元計算),減少二氧化碳約107公噸,減碳45%。


資料來源:http://grinews.com/news/%E8%80%81%E5%B1%8B%E6%96%B0%E7%B6%A0-%E7%AF%80%E8%83%BD%E6%B8%9B%E7%A2%B3%E5%B9%85%E5%BA%A6%E8%B6%85%E9%81%8E4%E6%88%90/


實木 綠建材 綠建築案例 綠建材木板 木皮 木皮板 塗裝木皮板 實木皮 實木皮板 天然木皮
分頁: 1/4 第一頁 1 2 3 4 下頁 最後頁 [ 顯示模式: 摘要 | 清單 ]